毛主席银幕化身到底该选谁?全国十亿人民都成了候选库,可要真找出一个“神似”毛主席的,还真不容易。专家组争得面红耳赤,有人说应该从书香门第选艺才,有人主张用革命家庭的红二代,还有人干脆直接建议从广大文工团里“挖宝”。可是,候选人一个接一个被淘汰:有的外貌相差十万八千里,有的演技如同板凳一般木头……大伙儿正争得不可开交,时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胡可却定了调:“中国十亿人,总会选出合适的。”到底是谁,能一举攻破众人的质疑?
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云南昆明。一个身高一米八的军区文工团小伙子——胡诗学,无意中让人眼前一亮。有人说他侧脸轮廓跟青年毛主席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,前额、眉骨、甚至神情都像极了。更巧的是,胡诗学的生日居然跟毛主席的忌日同一天,这也让选角团队心里多了点“缘分论”。这个“天选之子”本以为就是正常生活,结果被几位领导一顿猛夸,说他形似毛主席,艺才却并不差,军人气质、文工团磨炼一应俱全。云南街坊对此议论纷纷:“咱们这小伙子还真有点天命感!”人人都爱把大事挂嘴边,可真正面对《毛主席》这样的大人物,胡诗学自己却犯了嘀咕,到底该勇敢冲还是默默躲?
选角团队终于拍板,胡诗学就是他们的“秘密武器”。可选上的人并不轻松。军区领导心里直嘀咕,该不该让一个“小地方”出来的演员担这样的大旗?观众也担忧:“这么大戏,靠一个新手,能演好吗?”胡诗学本人也紧张得吃不下饭,生怕自己辜负几代人的期待。外界一下议论开了:有的人鼓励,说难得有这样机会,是云南人的骄傲;有的人劝退,让他别瞎折腾,演砸了再也没机会。家里也担心曝了光生活被打扰,每天亲戚朋友轮番“斗嘴”,搞得热闹非凡。表面是一片平静,背后却是“人人都参与”的大讨论,谁也不知道事情最后能不能顺利成章。
就在大家以为胡诗学会被压力击碎时,他却做了个大决定——顶着所有质疑,主动向上级请缨,要试一试自己能不能演好毛主席。胡可亲自考察,一眼相中胡诗学的气质,直接夸他无论外貌还是底气都让人信服。这一下,昔日的犹豫被一扫而光,他自信心爆棚,艺名也改成了“古月”,寓意“自古明月照人心”,从此正式踏上毛主席“特型演员”之路。从此以后,他发狠苦练三板斧:先研究毛主席一言一行,拍了六百多张照片,生怕漏掉任何细节;再去向毛主席身边的老同志取经,揣摩神韵;还自制语音、手势、抽烟动作训练表,每天都像中考生背题一样专注。试镜《西安事变》时一登场,导演和观众都惊呆了,大家纷纷拍胸脯:“这像毛主席不说,还真有领袖风采!”原本的“差生”成了全场最亮的“学霸”,气氛瞬间逆转。
表面古月成功上位,可真正的问题才刚刚开始。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,他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:角色高度固定,每一部片子都是毛主席,没有转型空间;外界频频建议他去尝试新角色,他却始终一条路走到黑,坚守“银幕毛主席”。这让一些业内人士着急上火:“老演毛主席,万一观众看腻了怎么办?”而且古月自身也遭遇职业瓶颈,有些人说他演得太像了,以至于观众分不清真假:这是演员还是历史人物?更麻烦的是,网上还传出“古月是毛主席失散子嗣”的流言,让人莫名其妙。家人担心,朋友不敢多言,他自己也被搞得哭笑不得。“身份悬疑”让生活变得复杂,工作压力又巨大,这种看似风平浪静的日常,其实处处暗礁。双方分歧越来越深:有人坚持要纯粹保留毛主席形象,有人主张拉低神坛、回归普通人——到底谁说得对?
说古月是天命所归,真有点把戏说成真的意思。夸他是毛主席的化身,难道中国银幕上就只许有一个毛主席?有的人说得跟神话似的,觉得古月一出场就能镇住八方,可你要问问那些被否决的其他演员,他们到底有没有机会?也没人给个交代。古月戏路那么单一,是自己的选择还是环境逼的?外界一有杂音就堵住别的可能,不让人多元发展,真是把“唯独一个像”当成了底线。至于那套艺名“古月”的来历,听着高深,其实就是字面意思倒过来,不就是“胡诗学”吗?假装夸奖,实际都在限制创作者的自由——大家追捧的皮相,不一定真的就是银幕的全部意义。毛主席形象要真实生动,不是光靠“像”就行。反而这场全民选秀,最后搞成了“只此一人”,是不是有点走极端?
如果说仿毛主席堪比选奥运冠军,那为何只有古月能代表“银幕毛主席”?难道其他演员就都被一票否决,好像民族伟人必须完美,没有一点缺点?有人说,古月成功是时代机遇加个人努力,有人却觉得这套选角模式太固化、对多样性不友好。你怎么看?银幕上的“伟人”需要坚持原型,还是应该允许创新和突破?如果让你投票,愿意看更多样的毛主席形象吗?还是只认定“像古月这样”的才有资格,大家都来评评理——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传承?
股票配资最新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